找到相关内容1049篇,用时3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的人生智慧

    从有漏有闻、思、修,引发能所不二的般若观慧,或名正见,思维,万法性空如实相,从而脱离杂染的生死苦海。二是导万行以入智海,大乘般若的妙用,不仅是为了个人的生死解脱,还重在利他的万行。一般人修...的智慧,是一种直觉、直观的智慧,它能引导人们超脱对立的世界,使人从种种痛苦(烦恼、邪见、无明)中解脱出来。   罗什把中学传到中国后,中国三论宗学者又对般若中思想加以研究,吉藏在《三论玄义》中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84661925.html
  • 光严童子—何处是道场

    觉得已经懂了,但是不能如闻行,听到的道理,不能变成自己内在的心性行为。   “伏心是道场,观诸法故。”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们的妄想狂心,伏心就是《金刚经》的第一段,须菩提问佛要怎么样降伏其心,就是降伏妄想心念、烦恼。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场。把妄心分别心真降伏了,智慧就开发了,若一切佛法得,不会得邪见。   “三十七品是道场,舍有为法故。”佛学的重点就是三十七个菩提道品,是大小乘的基础,我们同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5462028.html
  • 近百年来西方中研究的诠释趋向

    且忽略了中学派在西元五世纪至七世纪的派别论争,以及其后对西藏、中国等地佛教的深远影响。日本佛教学者阿部雄在其《禅与西方思想》第四章〈禅与西方思想〉中论及亚里斯多德“存在”、康德“应当”与龙树“空...龙树从哲学上建立了超越存在与非存在的绝对‘无’5的立场。龙树思想成为在他之后大乘佛教思想的根本出发点。”(阿部雄,96)  不过,海耶斯的论点代表了迥异于塔克的另一派学者看法,这两派对龙树空相对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2562121.html
  • 中有生命的奇观

    这时如有人指点,念诵或自己在来能领悟次明光后,一心正念佛号,并一切境相皆无自性如水中月,那么就能往生净土,如巳知自己死亡,并现起自我的意识——中阴身,则便进入了“法性中有”的阶断,也就是完全死亡...要想成佛,当然要把人生的目标订得高尚或远大,不能满足于尘世的个己的享受,也不仅是得些未来的福报而生到好地方,而是应该通过自心的努力,悟明真理,体现真理,把自己的身心融入智与如如相应的境地,即以中道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2562482.html
  • 佛教对“环保问题”的看法

    。正见是远离颠倒邪见的,是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因果的智慧。正见好比我们照像,如果光圈、焦距没有调好,照出来的相片就不会清晰好看,所以正见就是思想的环保。我们常常保持微笑,维持良好风度,讲话得体,不...的衣物,加起来只能有二斤半重;洗脸所使用的水,刚好可以弄湿两次脸,可说极尽俭朴;吃饭前要合掌念四句偈,并且要食存五,不贪口味,不拣择食物的好坏粗细,只是为办道修业才接受供养。   佛门的观念认为东西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4362503.html
  • 关於《中观论颂》各品结颂的性质——以第十八品为中心的一个探究

    出版社,一九八五年)。  11、R.H.Robinsin著,郭忠生译,《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学派》(南投:出版社,一九九六年)。  12、《佛典解题事典》(地平线出版社,一九七七年台初版)。  ...可以获得支持。  在学界普遍顺著般若经或阿含思想来解读《中观论颂》的同时,丹麦学者C.Lindtner提出了另一个新的理解路向。Lindtner指出,中研究学者忽视了龙树思想中的复杂多样性,认为龙树...

    觉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00662528.html
  • 试论南宋志磐的佛教史观——以《佛祖统纪》为中心

    ,释迦皆嘱弥勒度之”;“去佛时遥,病重行阙,受佛付嘱,欣当佛度,末代津梁,真为。业浅识微,智量疎拙,欣生报土,越分所望,不称病行,名为邪观”。此“末...慧文)亦所不及。(25)   志磐赞之曰:   智者大禅师,天纵之圣,备诸功德,以为缵承祖(慧文)、父(慧思)三之绪,未遂光大,於是约法华悟门,说止观大道,立经陈纪,为万世法。至於盛破光宅,则馀者...

    宋道发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00762529.html
  • 弥勒净土法门概要

    快乐,作是观者,名为。若他观者,名为邪观。”《未曾有经》云:“下品十善,谓一念顷。中品十善,谓一食顷。上品十善,谓旦至午。于此时中,心念十善,止于十恶,亦得往生兜率天上。”  昔有野干,心念十善,...名,汉译无能胜。如本生译中所述,弥勒菩萨法王子,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来,便修慈心  ,以善入慈心三昧而成胜果,位居一生补处菩萨。  三千多年前,弥勒菩萨随释迦牟尼佛降生印度,生辅相家。出生时具足三十二相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124062608.html
  • 梁《高僧传》福慧观之分析与省思──【兴福篇】“论”之研究

    (Early Mâ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)南投:出版社   夏 普(Eric J. Sharpe )着,吕大吉等译,[1991]《比较宗教学──...”等,接着循此架构将议题以佛学思想脉络作深层分析。包括涉及实践者因虔诚心路而获致无像法身感应之观点,及其与龙树中之学的关联。  4.0二谛思想与福慧观之关联与省思  文本脉络显示与福慧观有所关联之二...

    王志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31362860.html
  • 佛教的和谐思想—佛教的和谐思想及其服务和谐社会的途径

    人与人、人与社会的关系,认为每个人的生存都有赖于他人和社会,人与人互相依存,密切关联。佛教把“中道”摆在重要位置来体现和谐思想,反对任何偏激的思想和行为。离开了中道,不仅社会不能协调,人心也不能...命、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  4、从佛教的圆融辩证思想论和谐。  佛教的圆融认为万法容于一心,故万法相容无碍,一与多、总与別、成与坏相依赖而存在,故二者之间相互容含,一体无別。虽然二者所建立的基础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61663078.html